发泡餐具解禁被指未征民意 是否有毒仍不知

2023-11-21 行业资讯

  闽南网5月4日讯 5月1日,被禁了14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重出江湖”。发泡餐具的回归引发公众关注,发泡餐具究竟是“有毒”还是“无毒”?当初解禁时为何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一纸21号令,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目录中删除,发泡餐具从“违法”逆转成了“合法”。国家发改委称,在决定解禁之前,征求了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及协会、专家的意见,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更是直接指出,发改委在没有出台相应品质衡量准则和管理细则前,就确定5月1日正式解禁,“显得太多草率和粗放”。而且这一具有很大争议的公共政策发布前,未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程序上具有重大瑕疵。

  “白色污染”的加剧,导致铁路站车在1995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而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泡餐具漂浮至葛洲坝,引起发电机组故障,直接使得国家出台禁令。

  此外,原国家经贸委在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还指出,由于“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在高温下不正确使用,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因此,白色污染和高温不正确使用易产生有毒物质,是发泡餐具14年前被禁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当时被禁的这两个主体问题,即使解禁后也依然存在。如果回收体制不建立,发泡餐具会重新成为污染源,甚至有加剧的可能。同时,如不给消费者进行科学普及,也照常会出现高温加热等不当使用的现象,不是解禁就能解决的。

  行业专家冀星质疑说,国家对发泡餐具的回收体系到今天都没有建立,这样放开,“等于是没修路先买车”。

  长期以来,发泡餐具的“有毒说”和“无毒说”一直存在争议。国家发改委在给出的解禁理由中,只提到发泡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标准,但没有明确提及其安全性问题。

  中塑协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介绍,发泡餐具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残留单体在5000ppm就对人无害,而我国规定在1000ppm以下。而之所以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是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加入了回收废料的伪劣原材料,“这是监管不力导致的,和材料无关。只要打包食品温度不超过70℃,就不会产生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冀星反驳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泡餐盒,用的都是食用级原料,但国内很少有生产商敢说自己的原料是食用级的,质量很难控制。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认为,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大量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废塑料或回收的废旧光盘、废旧发泡餐盒、减震块等制成的再生料进行发泡餐具生产,产品质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在此次发泡餐具的解禁中,一份来自发泡餐具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的450万元公关合同被意外曝光,导致公众怀疑发改委的此次解禁是有企业利益在其中,或者“被公关”。

  对此,国家发改委始终没正式回应过此事。杨惠娣则明确说,那份合同确实是企业2012年年初做的,但很快合同就中止了,企业还向律师要求返回钱款。

  至于将来的监管,中国塑料工业协会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制定一次性餐具的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与塑料制品行业有关的五大协会已草拟了行业管理、企业准入、质量管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4套管理制度,并递交国务院有关部门。